
说个大家都知道的事儿,中国正在快速地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按照联合国相关标准,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该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超过14%,则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

我国自21世纪初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到了2019年底,中国65岁以上老人占比已经达到了13%,可以说在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深度老龄化社会了,而且老龄化程度还再飞速进展。
那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有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就出现了,这么多人的养老怎么办?在计划生育政策和建国初期生育潮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的老年抚养比逐步升高。同时,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接近1.2亿,空巢率超过了45%。子女不和父母同住,甚至不在同一个城市居住,现在已经成为了非常常见的现象。

针对目前面临的养老困境,十一五期间,上海市率先提出了9073的养老模式,即:90%家庭自我照顾、7%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机构养老。2019年颁布《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我国的养老供给制度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
90%家庭自我照顾大家都可以理解,这也是目前养老的主要模式,和我们中国人最朴素的“养儿防老”理念不谋而合。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健康老人的养老。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包括养老(辅助护理)机器人等产品的出现,对需要照护的非自理老人的家庭照料的难度也将会逐渐下降。

养老机器人(效果图)
7%的社区居家养老,则对应现在各大城市逐渐普及的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模式其实与托儿所有些像,子女上班时将老人(主要是有护理需求的老人)放在日间照料中心,晚间则接回家进行居家照料。这是利用了社区的资源,统筹实现老人的照料。

3%的机构养老,则是我们以前传统印象中所谓的“养老院”了,事实上养老机构也有高中低各种不同的档次,从政府普惠性质的养老院,到各大保险公司、房产公司运营的大型养老社区,根据所提供的服务、配备的人员不同,人均收费也从一两千一个月,到一两万一个月不等。机构养老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集中管理和及时监测,为老人提供照护服务和社交服务,提升老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幸福感。

7%的社区养老和3%的机构养老,加起来10%的比例,看起来并不高,但实际上,我国现在全部机构和社区的养老床位数合计不到800万长(2020年数据),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则刚刚达到30张,可以说,现在的床位数,只能够满足3%的养老需求,这和目前国家希望达成的9073养老结构,还是很不配套的。因此,近些年来,政府和各种类型的机构,都在加大养老床位数的建设,以能让大家未来能够实现真正的“老有所养”。
但需要真正解决养老问题,除了机构床位的供给,还有一个更棘手的地方,就是要提高老人的支付能力,即要让老人能够有钱住得起、享受得起养老服务。这一点可以在以后再展开来和大家详细讲一讲。
那么,你未来会选择去养老机构养老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