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7亿人,这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的截至2021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数量,按照当前“9073”的养老格局来看,也就是说有2.4亿老年人将选择居家养老这一模式,并且该数字未来还将持续攀升。

居家养老,并不是说由老年人自己或者其子女承担全部的养老责任,而是根据老年人本身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经济条件等现实情况,与社区的上门服务、家庭床位照护等方式相结合后,选择在自己熟悉的家里养老并享受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一种模式。
目前的社区养老具体运营模式还处在全国大规模试点阶段,有最低配置要求,但并未形成绝对统一的标准,然而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失能失智老年人口数和高龄独居老年人口数的增加,就社区养老的承载力来说,持续大规模拓展不是一个长久之计,“15分钟”养老圈的建立,也依然无法弥补“最后一百米”的痛点。那么,有没有什么载体,可以成为社区养老的有力补充,并具备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呢?
当然有,答案就是“物业+养老”。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政策对“物业+养老”的态度,这也是方文咨询在做分析研究时的首要步骤:我们一定要做符合发展趋势、架构于国家顶层设计之下的事,这是保证我们方向正确的先决条件。
毫无疑问,国家政策对此持支持鼓励态度,并早在2013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引入社会组织和家政、物业等企业,兴办或运营老年供餐、社区日间照料、老年活动中心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明确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养老服务项目,而随着“物业+养老”近年来被提及的次数越来越多,相关细则也逐一具象化:

紧随国家政策的是各地因地制宜地方性政策的相继出台,在这里我们重点关注作为风向标的北京市在2022年初出台的政策《关于支持开展“物业服务+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
首先,试点范围重点选择在城六区人口密集的老旧小区、新建小区、街巷物业等不同类型的区域,时间为一年;
其次,试点内容涉及六大项:支持上门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支持连锁品牌运营、组建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发展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整合闲置资源举办养老服务设施和推进社区适老化改造;
第三,明确了支持措施:驿站建设运营扶持按照《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运营扶持办法》规定执行,可享受基础补贴、托养补贴、连锁运营补贴、运维支持等;人员培训补贴支持按《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办法》规定享受培训补贴;另外还有驿站平台支持、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补助和税费减免。

北京市政策试点内容的起草背景是基于实地调研走访、与物业企业洽谈磋商后形成的,有选择地融合了国家多个相关政策的多个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例如,针对“支持连锁品牌运营”,这意味着已经取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营业执照的物业企业,将允许其跨区域经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2022年2月,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表示,在落实新建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要求方面,明确新建居住区要按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验收未达标不得交付使用。
从政策的延续性和部分试点企业的国企央企背景我们不难看出,“物业+养老”对于国家而言,是一个头部先行、逐步推广的战略思路,是势在必行的选择,那么,普通创业者或者说民营企业对物业养老这个领域会不会望而生畏呢?
财政部在《关于做好2022年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重点工作的通知》中专门提到:推广政府购买基本养老服务,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适宜通过政府购买提供的养老服务,政府不再直接举办公办养老机构提供。

也就是可以理解为:国家不仅支持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养老服务,甚至建议政府不要再直接参与具体实体事宜、而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全方位的社会资源整合,由一家机构“全覆盖”几乎是不可能的,具体有哪些参与机会,后期我们会和大家共同来探索。
下一期的“物业+养老”系列,我们来看看该思路的优劣势、面临的现实困境等,有兴趣的读者朋友们可以关注我们。
本文作者:方文咨询 原来
对本文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也欢迎联系我们探讨养老相关话题。方文咨询,关注养老产业的创新和创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