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托举幸福晚年(居家养老美篇)

来源: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

作者:张西流

目前,中国多地正积极探索升级居家养老模式。比如,一些地方推出了“吾老共同体”项目,为周边社区几千名老年人提供上门生活照料、助餐配餐、日间托老、理疗康养、文化娱乐等养老服务,让老年人“有福家中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老爱亲是人世间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预计“十四五”时期这一数字突破3亿,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目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高达4000万,78%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用什么方式养老?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客观来看,居家养老目前仍是大多数老年人的首选,值得继续发展完善。居家养老模式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通常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居家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这种模式既解决了一些养老机构存在的亲情淡漠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家庭养老服务不足、家庭负担重的难题,可谓一举多得。

事实上,各地为支持居家养老已经做了大量的探索。比如,广州率先向8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既让空巢老人免费享受到家政式服务,又解除了子女的后顾之忧;沈阳针对居家养老模式提供10项公共服务,并实行医养结合,完善用药报销制度,支持老年人家庭生活设施无障碍改造;等等。今年2月,民政部、财政部等4部门联合发文提出,“十四五”时期支持200万户特殊困难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巩固居家养老基础地位,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和便利化,获得舆论好评。可见,推进和保障居家养老服务,顺应了社会大众的普遍期待。

推进居家养老模式大有可为。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完善社区养老设施配套建设和家庭适老化改造,强化社区公共医疗服务,落实老年人相关补贴制度,着重解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激发社会活力。比如,相关部门可通过向专业机构购买上门服务的形式,扩大服务覆盖面、提升服务专业性;探索打造“时间银行”模式,与志愿者实现良性互动,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让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本文来自【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