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老一线第十期人物推荐
——徐国民、周红娣
左二周红娣 左三徐国民
徐国民:宁波福寿康医养服务有限公司一线厨师
周红娣:宁波福寿康医养服务有限公司一线厨助
热爱·赤诚·孝顺
第一次见到徐国民与周红娣时,是下午2点左右,两人已在厨房忙开了,他们动作很熟练,看上去和其他行业的大多数厨房工作人员并无不同。有人说同一件事每天都重复难免心生厌倦,但有些人的选择却可以从一而终的,他们即使日日看同样的风景也能看出不同的景色,60岁的徐国民,从30岁起正式进入厨师行业,有一半的时间都与厨房打交道,徐师傅这三十年里早就对锅碗瓢盆、蒸炸煮煎产生了浓烈的喜爱,也许你不会懂如何与同一件事坚守一生,但你应该明白热爱可抵漫长岁月。
从事厨师岗位以来,三十年里,徐国民进过许多大大小小的饭店、酒店,最终走入养老服务站的厨房,正如他自己所言,在这里他看到了许多在外面看不到的人间温暖和世事百态,老人的生活状态、老人的行为习惯、老人的心思,用他的话说就是在这里不比在外面做快餐,客人多吃几餐就算是不错的认可,在这里他需要考虑同一个厨师的手艺如何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里吃出幸福感与不同,至少要保障老人吃不腻,不能让老人降低食欲。
徐国民与周红娣工作照
所以,结合多年的实战经验和对老年人的细微观察,徐国民已经研究出一套有利于老人健康的饮食搭配,他告诉我们老人的饮食与中青年饮食是不同的,除了对口味有要求,更多的还要符合老人的身体的状况,如老人通常咀嚼能力较弱,在食物的烹饪上尽量做到鲜香软糯,这样有利于老人的吞咽,除此以外更要注意营养的搭配与均衡,通常情况下豆制品需要一周做2-3次,鸡蛋保证每天都有一餐,诸如此类……很多人认为老人对于饮食倾向于清蒸口味,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很多食材老人是喜欢红烧或其他入味的做法,只是基于肠胃消化考虑,我们往往选择清淡口味的做法,所以,对于厨师而言,如何把握入味和清淡之间的平衡和搭配,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巧,既要考虑能让老人偶尔吃点入味的菜肴,又要保证整体清淡好消化。总之,给老人做菜,不能人云亦云,趋于常规理论,更要结合实际情况。那些所谓的“以为”只是因为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就得来的定论。
星语心愿便利贴
当然,我们也知道有些老人都有患有糖尿病或其他多发性的慢性疾病,对于这些老人的饮食,就要遵循医嘱,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千万不能越界。做好严格把控。例如,对于糖的用量,那是要完全按量酌情使用。还有对于咸淡,也有着细节的区分,人上了年纪后对于咸味的区分会减弱,也就是说在做老人餐食的时候,是需要稍微多放一点盐的,否则索然无味的餐食也是不符合老人需求的,但是又不能一味为了老人的口感去超量放盐,仍是要严格把握度。另外,像辣椒这种常见的配料,于宁波本地的老人而言,几乎是不需要的,因为在这里他们几乎从小不吃辣。所以不难看出,想要做出一顿老人喜欢吃,并且愿意称赞的餐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其实,想要做出一顿美味的餐食,光靠徐国民一个人是不够的,帮厨周红娣的协助也是必不可少的。56岁的周红娣也是在机缘巧合之下加入了福寿康的厨房,自那以后就配合着徐国民将厨房的事宜打理得井井有条。在采访时,她手里的活计几乎不曾离手,但不难看出周红娣是一个干净利索,做事细致的阿姨。在短暂的交谈之中,周阿姨特别强调说,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照顾老人需要更多的责任心,其实在这里的老人他们很信任我们,但在长久的相处之后我们除了保持基本的职业素养以外,更多一份责任,因为不想辜负他们的信任,也不想辜负他们对我们的依赖。除了责任在工作里更需要温柔与耐心,就比如在给老人打菜时,有些老人会不知道自己想吃什么或者说话的声音太小,以至于没有听清,这个时候若是稍微大声一点,老人都会觉得很委屈,反之,当我温声细语去询问、去给老人沟通的时候,他们大多数都会很高兴。把他们当家人,当小孩,当做亲近的人去关心爱护,这样工作就能顺畅很多。
周红娣工作照
另外,徐国民和周红娣所承担的不止这个服务站老人的三餐。徐国民所在的福寿康站点也积极参与了由政府牵头的“助老助餐”项目,而福寿康高桥服务站则是宁波海曙区高桥镇“助老助餐”公益项目的指定地点。所以,徐国民除了服务站的日常供餐,还要围着养老院三公里左右坚持每天打卡,并且是坚持每天十一个地点打卡。他每天将餐食做好以后,就会带着备好的餐食给有订餐需求的老人送餐,这些老人的年龄大多数在八九十岁,属于高龄老人,且以独居居多,他们身体状况已经不能独立完成洗衣、做饭、清洁卫生这些基本生活需求。他每天大概在10点40左右就会带着餐食出发,基本上保证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点送达订餐老人家里,老人对于时间观念的执念,对于徐国民每天送餐的期盼,让这项普通的送餐工作变得意义非凡,徐国民用最朴实的话对我们说道:如果我不去送餐这些老人连饭都没得吃,或者在家潦草吃一餐,所以不论多困难,不论天气多恶劣,徐国民都会坚持将餐食送到老人手里。
通常情况下如果遇到台风或者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时候,很多老人也会打电话告诉徐国民,今天下雨呀,你不要送餐呀,注意安全啊。但徐国民每次念及那些等着他送餐的老人无法自主做饭便还是克服万难把餐送去,而他每次送餐见到老人也会提醒他们,今天下雨,要关好门窗啊、不要出门哦。你看,当我们以赤诚之心面对身边的每个人,收到的回复也是关于爱的回音。前段时间宁波这边台风“灿都”来袭,不少老人甚至服务站的管理人员都说为了安全先暂停送餐,但徐国民没有停下来,因为在他送餐的日子里,他从那些需要送餐的老人那里感受到两样东西,一是无助,二是孤独,他不忍心。
徐国民、周红娣工作照
他说,只要真正接触过那些独居高龄老人,心就无法坚硬,因为你看见他们就会想起自己的家里的老人,他们吃的好吗、生活的困难都是怎么解决的,甚至会念及自己未来的老年生活。其中最让徐国民动容的是,很多老人虽然行动不利索了,但是仍然每天会坚持在自己家门口等他送餐,等着他那几句简单的寒暄。所以他经常会想如果自己没有出现,老人会有多失落,他不敢去想,所以无论多困难,他都在坚持。某种意义上来讲老人和徐国民之间已经建立了不是家人胜似家人的联系,他们每天期待着见面,期待着赴约,期待着朴实无华的生活里照进一缕微光。
采访中,徐国民跟我们分享了很多和服务站里老人之间的日常点滴。提到了一位老人,潘叔叔(化名)的故事。潘叔叔九十岁高龄,但是仍然行动便利,吃饭都能自理。但是前一阵子的某一天,虽然他胃口也还不错,但那天没什么精神,他安静地躺在床上,好像突然之间没什么力气了。徐国民不放心,去他屋里看他,潘叔叔见到他时就像见到多年老友一样,开始有点兴奋,他很开心,用手紧紧地抓住徐国民,抓得很紧。徐国民也是感受到了不寻常,但是还是和潘爷爷像往常一样聊了一会天。在徐国民见完潘爷爷后两个小时,潘爷爷安静地离世了。人生一程,终有别离时,那时,徐国民才意识到,潘爷爷紧紧抓着他的手,是在和他告别。徐国民心想,人在最后一刻的时候应该都是很留恋这个世界的吧。那一刻,徐国民第一次那么近距离地感受了生与死的距离,也想到了自己和家里已是高龄的父母,更想多抽时间陪伴家里的父母。
生活中,徐国民是一个不善言辞但很孝顺的人,他多次提到了自己的父母。他说父母老了,他也老了,尤其是来养老服务站工作之后他更能理解高龄老人的不易,也更加珍惜能和父母共处的时光。他的父母也知道他的工作性质,知道他平常工作很忙,时常叮嘱他,在养老院里要对老人好一些,尊敬一些。徐国民说,他每周休息一天,都会回家陪着爸妈,一家人聚在一起,为父母做饭,为他们打理家务。人在年轻时总是跌跌撞撞,向往着外面的世界,总想着离父母越远越好,因为这样的话唠叨少了,生活的碎碎念拼不出一幅完整的烦恼,于是有太多的人拿着一张张车票走的越来越远,可有朝一日我们也会老去,终将走向四下无人的寂静,走向生活最初的样子,那里是与家人的一日三餐、与他们一起吹的晚风、欣赏的落日,于是我们又攒足劲用力往家的方向赶。
徐国民工作照
在采访的收尾之时,当被问及对行业有什么寄语时,他说在只要入了养老行业就应该明白这个行业与别的行业不同,它需要每个人用心去做事,用心去了解老人的需求,去替他们着想,为他们解决问题。他也希望社会对这个行业的工作者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包容,因为每个从业者在这里都不容易,他们需要支持需要被大众认可。最后徐国民告诉我们等他在为养老行业服务几年以后,自己也会选择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毕竟一辈子大半的光阴都在为了生活奔波,也该停下来歇一歇为自己的生活添上一些别的颜色。
联盟说
其实在中国有很大一部分高龄独居老人,即使生活已经无法自理,他们也没有和子女住一起,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住进养老院,尤其是乡镇村上的老人。“助老助餐”帮助很多这样情况的老人解决了日常用餐问题。比如,在宁波,截止2020年年底,现有老年人口160多万,其中每天享受助餐服务的老人有2万多名。“助老助餐”项目,目前形式较为多样,如餐厅或酒店开办老年中央厨房统一配送,专业养老机构、敬老院烹饪配送,企业开办自负盈亏的养老餐厅等。但考虑到老年人群需要被特殊关爱,只有政府牵头、部门作为,引导和扶持更多的社会机构参与养老服务,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养老助餐工作中,才能保证减少逐利行为,长期为老人提供优质帮扶服务。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加入到这个行业之中,加入到“助老助餐”的公益项目中,为更多的老人送去一份温暖。
但是,即便如此,那些远离高龄父母的孩子们,还是要多抽时间陪伴父母。毕竟,吃饭,只是生活中的其中一件事,高龄老人除了吃饭,仍有其他精神上的需求,我们相信家人和子女的陪伴,是老人最期盼的需求之一。
最后,也感谢像徐国民、周红娣一样默默为这些高龄老人付出的养老行业基层从业者,祝愿他们身体健康,未来拥有理想晚年生活。
感谢宁波福寿康医养服务有限公司对本次采访的协助。
高桥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属于为辖区内AAA级养老中心,是高桥镇和宁波福寿康医养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养老服务项目,隶属于福寿康(上海)医疗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是海曙区2019年省、市、区民生实事工程,于2019年10月开始实施运营,目前是宁波市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宁波市海曙区老年大学教学点、宁波市海曙区康养联合示范点,且与高桥镇卫生院完成医养结合。中心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由长者照护中心、日间托管中心、助餐中心、社区居家照护中心、康养联合示范中心五大中心组成,有长期照护床位21张,是一家医、养、康、护一体的“一站式”养老服务中心。
文中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长三角养老联盟:聚焦长三角养老行业发展,以大咖、一线、资讯、评测、榜单等方式,搭建专业化、市场化、信息多元化的交流平台,服务长三角地区全方位养老产业资源,用专业心,做养老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