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一家福利院,把一位还活着的老人装进了尸袋,消杀之后,让殡仪馆来接。
结果殡仪馆的人抬尸袋时,发现老人活着,又给送回了福利院……
这荒诞的新闻,第二天就被证实是真的。
中国新闻社,赞4438
现在已经有5人被问责。
前两天,财新网发了一篇详实的报道,还原了整件事的具体细节。
那位活着被装进尸袋的是一名75岁老太太姓王,她无儿无女,一直是自己妹妹在照顾她。
但是妹妹年龄也大了,于是一年前把姐姐送进了养老院。
5月1号的早上妹妹接到通知说自己姐姐感染了新冠去世了,因为是特殊时期姐俩没有办法见最后的一面。
下午4:30活着的王老太太就被装进了尸袋运走,于是就出现了事件视频当中的一幕,老人居然在动,眼睛睁得很大还在眨眼。
这一幕刚巧被附近的网友拍到,发到网上,引起了公愤。

2
养老院为什么这样草率,人还活着就诊断为死亡了呢?
为此财新网深入了这家养老院,发现这里的医务室非常简陋,只有血压计,听诊器。
医务室的工作人员也都没有执业证,根本没有临床诊断能力。
所以才会把一个活人误判成死尸装进尸袋准备火化。
这只是硬件设备的不足。
其实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这里工作人员真实工作状况。
这家养老院的护工一般都是24小时住院上班的,一个护工要照顾9到10位老人,每个月只可以休息两天。
底薪是每个人照顾4个床位是4000元的底薪,多服务一个床位是多300块钱。
就是说一个护工照顾10个老人,24小时连轴转的服务一个月可以拿到月薪5800块钱。
可以想象在上海这个消费水平那么高的大城市,这种强度的工作月薪5800块钱是很低很低的。
所以他们也找不到很好的人员来这里工作,就只能招那些不好找工作的人员。
也就是那些需要工作老人,这些人既没有护工证也没有健康证上面有人来查的时候,他们就买些假的工作证蒙混过关。
所以他们既没有专业的护理知识也没有很好的护工素质,工作强度大的时候,肯定不可能很好的服务这些老人们。
平时他们的工作就是给老人送些吃的,偶尔有的老人一天能够吃上三顿饭,有的老人倒霉的话两天吃一顿都是常事儿,所以对于护工们来说只要让他们在这里饿不死就好了。
据说这里老人很多都是很久都没有洗澡,也没有换过被褥的。而且平时护工们不高兴了也对老人又打又骂的,没有一点好脸色。
所以会有一部分瘫痪在床的老人生褥疮,疼的不行也不敢说,只能自己忍着,害怕一不小心惹到护工就会一顿打骂,平常老人的房间里面总弥漫着一股臭味刺鼻。
更别说头发,指甲长了,需要修剪那更是没有人理会的。
其实有很多护工,他们本身自己就是老人,也没有那么多的护理知识和素养,他们在养老院工作也都是迫不得已,再加上工作强度又大,他们工作一天下来,都累的浑身没劲,那还有什么心情去顾及老人们的情绪。

3
护理员的工作环境是即脏又累,而且是及其影响其自身心情的差事。护理员心情的好坏可直接反映到她对老人的态度上,进而反映在老人的心里和脸上。
也就是说,如果护理员既能在较低劳动强度下工作,又能在干净卫生(相对)的环境里照护老人,那么,虐老憎老的现象就会减少。
但如何能够让她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实现养老自动化、智能化,让自动、智能化护理辅具替代绝大部分人工的体力劳动,让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休息,提升他们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同时也能让老人们拥有体面的晚年。

作为科技大小便智能护理机器人(普通版)有效解决卧床老人的大小便护理问题、做到了一键搞定,极大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缩减了护理人员工作时间。

作为科技智能洗浴机器人有效破解失能老人洗浴难题,让失能老人床上洗浴,无须搬运老人,一人操作、只需20分钟即可给老人全身洗浴,减轻护工的负担。

作为科技多功能位移机(电动版)解决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或病瘫人士从轮椅到沙发、床、坐便器、座椅等之间的挪位困难问题设计的,方便护理人员帮助老人出行、如厕、洗澡、治疗等护理工作。

此外,全天候尤其是夜间监测老年人状况,不仅需要配置相当数量的护理人员,而且这一工作劳神劳力耗时间。对此,使用智能报警纸尿裤,老人情况如跌倒、睡姿、尿湿次数、环境温度都可以随时掌握,有效缩减养老护理员夜间工作时间。

当人工智能部分接管那些最苦最累的工作以后,不仅提高了护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还能让护理人员有体面地工作,让失能老人有尊严地生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