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所谓9073,是指我国的养老服务格局
“9073”养老模式又叫国家“9073”工程。
“9073”的概念最早出自上海2007年1月颁布的《上海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的老年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的老年人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2011年,国务院印发“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2017年2月28日,“十三五”规划也基本沿用这一养老格局,但对养老服务体系的表述进行了微妙的调整,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不变的前提下,机构的作用由“支撑”变为“补充”,并纳入了“医养结合”的概念。
2. 9073模式就是把我们的养老模式分为三种
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这是综合了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的考虑,为养老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大致方向。
3.9073格局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当然随着我国各地发达程度和老龄化程度不一,逐渐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养老供给结构。如北京的9064,上海的90 6.5 3.5,杭州的90 5 5等等。

4.现实当中大众需求是怎样的比例
抛开这种宏观层面规划的养老体系格局比例,随着这十几年老龄化的加剧,大众对于养老行业认知的加深,不同的养老模式都有了各自的受众人群。
去年12月23日,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发展指数课题组、大家保险集团在京联合发布《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对我国30-85岁城市居民养老服务需求进行大数据画像。
《报告》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居民选择居家养老的最多,占比52.9%,26.5%的人群选择社区养老,20.6%的受访者希望去机构养老(含旅居养老和海外养老)。

调查出来人们对于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意愿比例为“53:26:21”,相对于传统的“9073”结构的有一定差距,城市居民选择养老机构的意愿显著增强。
还有不同年龄、城市、性别维度下的数据,比如一线城市(20.8%)、高收入人群(21.33%)接受机构养老的比例显著大于其他人群,“70后”(19.7%)选择养老机构的比例最高,男性(20%)比女性(15.1%)更接受机构养老。
5.未来的养老体系如何变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421”家庭结构的普遍出现,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养老模式在向机构养老、旅居养老转变,养老需求也在向品质养老升级。因为人均寿命大幅提高的背景下,长寿已是大概率事件,但如何实现高质量的长寿,同时具备高品质的晚年生活,是养老行业乃至健康行业关注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未来养老体系变与不变,与科技进步密不可分。
但愿在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能够在养老行业取得新的突破,让更多的长辈能够过上幸福而舒适的晚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